在江蘇農(nóng)墾濱淮農(nóng)場通河東路上,有一家名為海鷗照相館的門店,戶外廣告牌上“蘇北老字號”標識格外引人注目。門店老板叫張鋼,今年68歲,中等個子,戴副近視眼鏡,操一口濃重的“鹽場”口音,好聽且具磁性,慈祥的面容總是帶著微笑。
他與照相館一起走過了近半個世紀。他用手中的相機見證了濱淮農(nóng)場的滄桑巨變,也陪伴了幾代濱淮人的成長。
18歲時的張鋼成了新灘鹽場下放知青,在二師九團二營六連務農(nóng)了3年。因寫的一手好字,于1978年調(diào)至團部照相館工作。張鋼勤奮好學,跟隨當時的照相館負責人胡祝三學習拍照、書畫等技巧。胡祝三早年畢業(yè)于西安美術學院,號泊客齋主,現(xiàn)為中國現(xiàn)代民族藝術家協(xié)會副主席,當代中國重彩大寫意花鳥畫一代名家。那時,張鋼不僅學到了一手攝影技術,還練就了一手書法、繪畫、篆刻藝術特長。
不久,張鋼承包了農(nóng)場照相館,開起了夫妻店。張鋼秉承師傅的匠人心態(tài),在布光方式上,偏愛“老派”的三角光,拍出來的照片真實且富有立體感和層次感。在后期修圖美容上,他能憑一支鉛筆,在底片上鏟高補平,盡量避開顧客容貌上的弱點,“美顏”的效果堪稱一絕。照片著色也是個專門的學問,張鋼用一根竹棍、一塊棉球,在當時僅有的12種不同顏料中任意選取,巧妙組合,在照片上精心涂抹,便使一張原本黑白的照片變得光彩照人,受到當時俊男靚女們的熱捧。
因受師傅的藝術熏陶,張鋼在閑暇之余喜愛練習書法繪畫技巧,尤其畫的花鳥蟲魚可謂神形兼?zhèn)?、出神入化,得到書法繪畫愛好者們的交口稱贊。多年來,有10多幅作品參加市縣及江蘇農(nóng)墾文化交流活動。
2008年,張鋼的照相器材從當初的海鷗黑白膠片大座機換成現(xiàn)在的佳能數(shù)碼單反相機,還配置了電腦等智能化操作平臺。此后,他就養(yǎng)成了一個習慣,將為全場職工居民所拍照片全部收入電腦,只要輸入姓名,過去的照片就會顯現(xiàn)在屏幕上。幾十年的積累,他所收藏的各類照片少說也有一萬張,有證件照,有全家福,有婚紗照,卻為許許多多濱淮人留下了最珍貴的回憶。一張照片,一個故事,如果把它們拼接在一起,就是一部演繹著職工居民幸福生活的紀錄片。在這個流行懷舊的年代,很多人都會來這里尋找回憶。
這幾年,張鋼的攝影器材不斷更新,但誠信經(jīng)營的初衷始終沒變。對于照相,張鋼一直有自己的原則,一定要反復照到自己和顧客都滿意為止。社區(qū)職工居民有行動不便的,只要一個電話,他一定馬上拿起相機就上門服務?!懊慨斂吹筋櫩蛷奈疫@里取走照片,滿意地離去時,我才會感覺到自己這份職業(yè)的意義?!睆堜撜f。
打開張鋼的手機,會發(fā)現(xiàn)在微信通訊錄里居然有6300個聯(lián)系人,絕大多數(shù)是以往照相的顧客,且都是這些顧客主動要求加入微信,傳遞所需圖片方便快捷。
拍照是一件很平凡的事情,但張鋼把一件平凡的事情堅守了一輩子,乃至跨越了時代,見證了歷史,不得不讓人肅然起敬。他用精湛的攝影技藝為人們留下流金歲月的美好記憶,用誠實守信的人格魅力影響著濱淮人,用余熱的鏡頭把濱淮的發(fā)展與濱淮人的美好形象聚焦在方寸之間。(王海龍)